川北在線核心提示:原標題:歷史探秘:春秋時期的人穿什么衣服 都是怎么做出來的?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動蕩時期,當時也是禮崩樂壞,四處戰亂。但是這個時期我國的老百姓的服飾卻有了很大發展,那么春秋戰國時期老百姓都是穿什么衣服呢?這些衣服又是如何做出來的呢? 一.花
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動蕩時期,當時也是禮崩樂壞,四處戰亂。但是這個時期我國的老百姓的服飾卻有了很大發展,那么春秋戰國時期老百姓都是穿什么衣服呢?這些衣服又是如何做出來的呢?
一.花樣百出的服飾原料
早在原始社會時期,我們的老祖宗就發現樹葉、獸皮和羽毛可以御寒蔽體,便開始別赤身裸體的狀態。
到了夏商周時期,我國的老祖宗就已經學會了用簡單獸皮來包裹自身,西周滅商之后,當時的老百姓變開發了繅絲和制作粗麻衣服的技術。
不過這套技術當時還是很少有人精通,畢竟這是西周貴族才有的專利,春秋戰國開始之后,中原地區的人民開始接觸到了這項“不傳之秘”,進而發展出了更加先進的紡織技術。
就比如當時的晉國來說吧,當時的晉國靠近周王室首都也就是今天的西安,所以技術相對發達,晉人的服飾原料主要有皮毛、麻、葛和蠶絲。
1. 皮毛
皮毛是指動物的皮和毛,是人類最早的服飾原料之一。當時晉國普通百姓冬天穿的衣服,大部分都是家養的動物皮毛制成,如羊皮等。
可能您會疑問,難道當時的老百姓就已經掌握了家養動物的技術了嗎?——沒錯,他們確實已經掌握了家養動物的技術,春秋時期的家養動物已經有了很多種類,比如豬牛羊都已經實現了圈養。
當時還有一種毛織物稱為“霖”,這種就是指的由鳥類的羽毛織成的衣服,如此名貴當然只有貴族才能穿了。后來被更舒適暖和的“裘”所代替。“裘”是用皮毛厚重的動物——比如狼和狐貍的皮毛做成的衣服。
穿著時皮在里,毛在外。裘服同樣是貴族才可穿著的服飾,一般老百姓可穿不起。制作時需用一整張或多張獸皮,常見的裘服有“羔裘”、“狐裘”。
《詩經·唐風·羔裘》中記載了一位卿大夫的穿著一一“羔裘豹祛”、“羔裘豹衰”。
所謂“羔裘”是用小羊羔皮制成的裘衣,“豹祛”、“豹衰”是指鑲著豹皮的袖口,因豹皮花紋漂亮,故用其作袖口,使羔裘更加美觀,可見當時貴族服飾的奢華。
此外,晉人打獵所獲的珍貴獸皮,也做成“狐裘”、“貂裘”、“鹿裘”等,因其稀有、難得,在貴族里面都算是“硬通貨”當時能夠得到一件裘皮衣服都能頂得上一次戰爭賠款了。
不過當時社會差距非常大,上層貴族冬季穿貂裘,而貧賤的百姓只能穿粗布衣服,當時沒有棉花,所以衣服幾乎不能御寒,甚至連粗布衣服都沒有。
2. 麻和葛絲
當時的老百姓冬季穿由動物皮毛做成的衣物,夏季則穿由麻、葛纖維和絲織品制成的衣服。普通百姓的主要衣料是麻布和葛布,麻、葛做成的衣服具有吸濕散熱、涼爽透氣的特點,特別適合夏天穿著。
不過和老百姓不同,上層貴族穿的大部分都是絲綢,肯定是高級的多了。葛又稱為葛藤,根據《詩經·周南·葛覃》的記載,我們能清晰地知道當時人們是怎么采集和紡織葛布的,正所謂:
“葛之覃兮,施于中谷,維葉莫莫。是劉是鑊,為稀為絡,服之無教。”
劉是斬,割的意思,指割取葛藤,采集回去;鑊是煮的意思,是將葛放在水中煮,“葛皮堅韌,將葛從莖上剝下后,放在熱水中浸煮,進行柔化處理,使其變軟,可以較容易地提取出白而細的纖維,然后紡織成布。當時老百姓平時的鞋子也有不少是葛做的,可以說是非常的受人歡迎。
3.蠶絲
蠶絲是晉國上層貴族的服飾原料,是從蠶繭中抽取的細長纖維,具有柔軟平滑、極富彈性的特點,用蠶絲制成的絲織品穿著十分舒適。早在上古的新石器時代,人們已開始使用蠶絲纖維制作衣服,在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中,發掘出半個經人工割裂的蠶繭。
西周、春秋時期,各國的紡織業不斷進步,麻、葛、絲、毛的紡織技術都得到了發展,不僅紡織品種增多,而且質量變好。人們根據季節和氣候的變化,更換制作服飾的原料,使之更加適宜生活的需要。那么當時的衣服都長什么樣呢?
二.豐富多彩的服飾樣式
1. 帽子
當時的人一定要在頭上戴上裝飾物,成為首服。首服又稱及發式頭飾等。“頭衣”,指一切系在頭上的裝飾物,包括貴族戴的冠,平民戴的束發等,當時有所謂的三頭衣之稱,也 就是:冕,弁和冠。
冕不是一般人可佩戴的,它是君王、諸侯及卿大夫祭祀時所戴的禮冠。冕的外面是黑色,里面朱紅色,頂部是一塊長板,前圓后方,叫做“延”,在延的前后端垂有玉珠,謂之“旒”(也就是那個珠子)。這旒的數目可是非常有講究的,如果你要是搞錯了旒的數目那可是有殺身之禍。
當時旒的數目一定要與佩戴者身份相應,天子十二旒(也就是天子有12顆珠子),諸侯九旒,上大夫七旒,下大夫五旒一絲馬虎不得。如果弄錯那就是僭越,相當于謀反。
我們再來說說弁,“弁”是一種次于冕的帽子,有爵弁、皮弁的區別,“爵弁”是祭祀典禮時所戴,又稱“廣冕”,形制如冕,有延無旒。
其顏色為赤黑色,紅中帶黑似雀頭之色。“皮弁”為田獵、戰伐或平日的時候戴在頭上,主要是用幾塊白鹿皮拼接縫合而成,在各縫合處飾以玉石。鹿皮柔軟且花紋美觀,所以當時的諸侯用鹿皮做帽子十分常見,不過在今天可是不行的,畢竟鹿可是保護動物。
最后就是冠了,冠是身份的象征,只有貴族才可佩戴。冠有許多不同樣式,如玄冠、高冠等。當時貴族階層常戴的冠帽,用黑色絲帛制成,“上小下大”。平民不可戴冠,只能在發髻上裹巾。主要是為了整理亂發,防止頭發披散阻擋視線,以利于勞作。
普通老百姓的頭巾一般是青色或黑色的,故平民被稱為“黔首”,這回您就知道所謂“黔首”代指百姓怎么來的吧。
2.衣服
說完了頭飾我們再來說說衣服。當時的服裝款式千姿百態,樣式不一,但有兩種基本形制,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。我們不妨分別談談。
所謂上衣下裳制,即上體著衣,下體著裳,說穿了就是有衣服和褲子兩件,這種搭配早在商朝就已經出現了。當時的上衣被稱為襦,長不過膝,今天的漢服黨們經常說的襦裙就是它了。
襦裙是當時老百姓的常服,當時老百姓還有禮服,稱為“玄服”。根據規定,玄服是黑色,用布十五升,衣全四幅,每幅都呈正方形,長二尺二寸。
所謂衣裳連屬制,就是將上衣下裳合并,連成一體,成為一種新的服裝,大概類似今天的連衣裙。當時也稱為深衣,說穿了就是現在的袍子?梢姮F在的衣服受影響之深。當時的長袍上面還有衣鉤作為裝飾。
帶鉤主要用于鉤系束腰的革帶,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傳入中原的。帶鉤由鉤首、鉤身、鉤紐組成,其使用方法是將鉤紐卡入革帶的一端,再將鉤首嵌入革帶另一端的圓孔中,就可將革帶固定。
腰系帶鉤在春秋時期十分流行,當時的墓葬里面隨處可見這種玉石做成的帶鉤可見其流行程度。
3.鞋子
當時的鞋子也非常有特色的。也被稱為“足衣”,當時的鞋子主要有兩種,即為葛履和絲履。葛履指的是用葛繩編制的鞋,常在夏天穿著。而晉國貴族則著絲履,更有富者在履上飾有珠翠。
《史記·春申君列傳》記載平原君派使臣到春申君處訪問,見到春申君的“上客皆踢珠履以見趙使。”趙國使臣對自己夸耀趙國富有之事感到羞愧。“珠履”是用珠玉裝飾的鞋子,可見上層貴族鞋子的華美。
春秋時期的穿著方式,一定程度上受到社會生活習慣的影響。春秋時期老百姓和貴族的審美觀念、生活習慣,影響著春秋時期的穿著打扮。
如春秋時期婦女用梳蓖整理頭發,之后形成了插梳的習俗,插梳便成為了后世的普通婦女流行的一種梳妝打扮;再如晉國男子常佩戴刀劍等飾物,因古時男子需外出打獵,常攜帶刀劍等等作為裝飾,這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。
筆者認為:我們現在可以知道當時的服飾已經相當精美,也為后來的朝代華麗的服飾打下基礎,現在的漢服也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精品,也是繼承了春秋時期的優良傳統,可見中華文化的傳承生生不息。
投稿郵箱:chuanbeiol@163.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:http://www.newarkaffordablehomes.com/